爱学习的张海迪

1955年9月,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(今文登市)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,张海迪和小伙伴们嬉笑着朝门外跑去,忽然跌倒了。从此,双腿丧失了知觉,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。就这样,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。

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,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,对妈妈说:“妈妈,我要上学。”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,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。

对张海迪来说,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。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,聪明、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,学查字典,学一个又一个生字。她趴在床上,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。没有人催问,没有人检查督促,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,全靠着自己。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。但是很难,走了不少弯路,一道算术题,她做了12遍,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。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,就想丢开不学。可是不行,硬着头皮也要学会它。第13次终于算对了。努力是加倍的,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。于是,她的学习自觉性、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,还有思维能力,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。

1970年 4月,张海迪跟着父母开始了农村生活。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时,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、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。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、体温表、听诊器、人体模型和药物,努力研读了《针灸学》《人体解剖学》《内科学》《实用儿科学》等书。为了熟悉针灸穴位,她在自己身上画上红红蓝蓝的点,在自己的身上练针,体会针感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,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,在十几年中,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。

后来,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,她从保尔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,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,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,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,去启迪人们的心灵。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,写日记、读小说、背诗歌、抄录华章警句,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、学写生、临摹名画,并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,并能用手风琴、琵琶、吉他等乐器演奏歌曲。

有一次,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,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。看着这位老同志失望地走了,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,掌握更多的知识。从此,她的墙上、桌上、灯上、镜子上,乃至手上、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。她还规定,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。家里来了客人,只要会点英语的,都成了她的老师。经过七八年的努力,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报刊和文学作品,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《海边诊所》,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,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,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——《路,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》。

尽管家里穷,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,不管花多少钱,跑多远的路,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。生日或节假日,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。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,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,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,经受了严峻的考验。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,却发愤学习,学完了小学、中学全部课程,自学了大学英语、日语、德语和世界语,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,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