邢燕子和“燕子突击队”

1958年,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。家里29口人都生活在城市,父亲是天津市一个工厂的副厂长,留在城里工作似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。然而,从小就在农村的爷爷身边长大的邢燕子,一心想回乡下跟爷爷做伴儿。当时并没有多高的思想境界,更从来没有想过出名,就是想念爷爷,喜欢农村。

不过,下乡远不是说说想想那么简单。回到爷爷所在的天津宝坻县(今宝坻区)大钟庄乡司家庄村,当时,村干部看这个从城里来的女娃压根儿不会干农活儿,就把她安排到食堂帮忙。

初来乍到,邢燕子闹了一大堆笑话,一次,食堂熬了一大锅粥让她看着,不一会儿,粥溢了出来。从没做过饭的邢燕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对付,急得大喊:“快来人啊!粥都跑出来了!”叔叔大爷们呵呵直乐,说:“傻丫头,你给它磕个头,它就不跑了。”单纯的邢燕子当真立马就跪了下去。后来,邢燕子逐渐成了劳动能手,而此事一直是她的一桩“笑谈”。

司家庄村是穷村,村子里的壮劳力去外地支援建设,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。邢燕子开始从食堂走进田野,她那时不太会干农活儿,只有苦干加实干,干不完就不休息。像牛那样的牲畜在村子里是极稀罕的资源,所以犁地这样的工作常常就由人来替代完成,双肩常常拉得全是血疱,但大家毫无怨言。

当时,提倡解放妇女劳动力,略有些文化的她就跟几个伙伴组织幼儿园,一下子让20多个青壮年妇女腾出手来下农田。随后,她干脆组织女团员成立了“燕子突击队”。她带着突击队员,冬天砸开三尺厚的冰窟窿结网打鱼,晚上搞生活自救打苇帘子,三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。她还带领突击队员种下430亩“六九麦”,向荒洼要粮。这些都为帮助村子度过灾荒起了很大作用。

1960年,《河北日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《人民日报》等先后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,各大报纸、电台纷纷跟进,在全国形成空前的宣传声势,郭沫若还专门为她写了一首《邢燕子歌》。邢燕子先后于1960年10月和1976年9月两次成为《人民画报》的封面人物。